“桃李园”第19期
2022级普高1班 韦海华 指导老师:罗雪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如今国家繁荣昌盛,更是有九年义务教育保障了青少年读书的权益,这是一个好读书的时代,却没有了好读书的风气。
古时,书是贵重之物,寻常学子求学艰苦。孔子晚年读书,韦编三绝,用绳子穿竹简,翻阅多,导致绳子都断了,可见那时读书并不方便。印刷技术还未出现时,古人都是手抄书,卖书的店铺常招字写得好看好认的学子抄书,家境贫寒的书生可以抄书缓解生计。所抄之书,每本都有上万余字,可见每一本书都来之不易。钱财不足买书的书生,只能借书来抄。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知识,是人类经验的宝藏。宋濂读书时,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每逢冬季,饥寒交迫,却仍翻山过河,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却仍不肯放弃寻访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杰出的成就。可见那时的寻常学子求学的艰难。
如今书满屋,人人皆可读书。我们也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孩子们读书也有国家的政策保障,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孩子都要读书,可是许多人都不清楚自己为何而读书,只知道同龄人都在读书,自己也跟着读,日复一日,日子就这般混过去了,没有了古人的求学若渴,只剩下麻木。如今科技发达,人们宁愿找一个地方待着玩手机,也不愿用心去看一本书,去休会最真实、最原始的快乐。有人认为读书无用,读不出什么名堂还不如出去打工,可我们不知道的是,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它会启发人的思想,让你明白,何为对错,会让你懂得尊师重道、尊重长辈,让你修身养性。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的气质是不一样的,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既然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时代,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事,尽在书籍中 。从古至今,为何总有人板凳甘坐十年冷,是为了一朝成名,还是为了找寻什么答案?这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读书是一种清福,试想,在明媚的阳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树荫下,就是一个人、一把椅子、一本书,是那样的恬静;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就是一个人、一盏灯、一本书,又是那样的惬意。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
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静静地做一个读书人,在芸芸众生里感悟人生、收获读书的快乐。
(责任编辑:黄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