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我校与广州理工学院联合召开民族文化育人研讨会,地点在我校行政楼二楼会议室。研讨会围绕铜鼓文化与蚂拐节、孝道文化与长寿文化、师公文化的主题,就民族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形成了民族文化育人的共识,达到预期目的。
与会人员有来自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的覃守达教授、博士,陈华助教、硕士,李苗苗助教、硕士,巴马县文联夏益发主席,巴马县瑶族学会罗文秀副会长,我校原校长、特级教师罗伏龙先生,教研处魏刚主任、艺体专业部韦仕龙主任,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覃波主任,铜鼓社团覃柯翔老师。
两校邀请我校特聘教授、铜鼓山歌传承基地专家导师覃祥周教授主持会议。先是覃波主任发言,他说,目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共有五个,其中的一个就是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他介绍了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品牌地位及生态保护区东兰核心区的基本情况,重点叙述铜鼓文化民俗和蚂拐节的活动形式、文化内涵。他指出,蚂拐节是铜鼓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整个活动的过程都以铜鼓为主线,演绎出一系列精彩的场面,表达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美好愿望——否极泰来、四季平安、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他强调,东兰蚂拐节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规模大影响大,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蚂拐节文化引入课堂,以农耕文化育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尊重与敬畏,这是很有意义的。接着是罗文秀先生发言。他叙述巴马“补粮”习俗,谈及补粮的来由、形式、程序,指出补粮的效果。他说,补粮是一种孝道文化,与长寿文化密切相关。“补粮”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巴马地区传统农耕文化、信仰文化与孝道文化、长寿文化的有机融合。而孝道文化贯穿整个“补粮”仪式,子女们通过为长辈补粮,表达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与敬重,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这种孝道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罗伏龙先生以师公文化为主题,讲述了民间师公活动的源流以及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指出师公文化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正能量教化的功效,其核心就是抑恶扬善,不应视为负能量,应该看到它的育人功能。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美学博士覃守达教授,则从美学的视角来分析铜鼓文化与蚂拐节、孝道文化与长寿文化、师公文化的美学思想。他认为,这些文化,其实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宗教、艺术、哲学、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种美的探索与追求,总体上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他还提到,这些文化,是宝贵的育人资源,应予重视。陈华、李苗苗两位硕士也就相关的文化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特别提到铜鼓文化与蚂拐节,认为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很多,对其育人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与会者围绕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在民族文化育人方面形成了较多的共识,对今后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特色文化育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本次研讨会,发端于广州理工学院专家组的“东巴凤非遗调研”行动。据悉,覃守达教授从媒体上了解到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有个铜鼓文化传承基地,也从一位专家那里拿到一本巴马民师教师主编公开出版的《铜鼓文化与铜鼓演奏》教材,看了之后很感兴趣,所以产生到巴师座谈交流研讨的想法。学校收到覃守达教授一行来访的信息之后,民族文化传承主题项目组负责人、教务处陆英明主任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策划研讨会事项,教研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认真组织执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研讨会活动期间,与会者参观了铜鼓文化大师工作坊、铜鼓文化展厅、麒麟山桂岭碑林,观赏校园风景,称赞我校的“巴师精神”及学校“五美”,说边远的大山深处还有这么一所精美的学校,又具有优越的民族文化育人环境,实在令人羡慕。
(通讯员 魏刚)

覃祥周教授(里排右三)主持研讨会
覃守达教授、博士(右二)在研讨会上发言
罗伏龙特级教师(左一)在研讨会上发言
罗文秀副会长(左二)在研讨会上发言
夏益发主席(左二)在研讨会上发言
图为研讨会会场,覃波主任(右里五)在会上发言
研讨会与会者在铜鼓文化展厅前合影
韦仕龙主任(右二)、覃柯翔老师(右一)为与会者表演铜鼓技法
覃守达教授(右一)、夏益发主席(右二)、李苗苗硕士(右三)体验敲铜鼓
与会者参观铜鼓文化大师工作坊
参观巴师麒麟山桂岭碑林,自左至右的专家分别为覃祥周、覃守达、罗伏龙、李苗苗、陈华
覃守达教授(右五)跟与会者在校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