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许利用假期补课!”“社会上不许办文化辅导班!”“中学生每天做作业不应超过两个小时1”……翻开报纸,隔三差五会出现这样的呼吁。可现实呢?“六天制学校”比比皆是,各种补课热火朝天,而毕业班的学生,难得有几个不过着“朝六晚十一”的生活。
这是为什么?老师“逼”?可学生补课,老师也要上课,难道他们不愿响应号召,轻轻松松地教学?家长“逼”?可每当我看书看到很晚时,妈妈总心疼地催我早点儿休息。然而,家长、老师却又常说:“现在苦一点儿,将来能考上大学的。”可见,学生负担重归根到底是升学、择校的考试压力造成的。
以中学为例。河池市有很多所中学和高中,可水平却参差不齐。学生都想上好学校,就只能用考试来一决高下。我们现在的考试重在知识而不是素质,因此多上课,多做题对提高学生应试水平是有帮助的。于是为了升学和择校的需要,各种负担接踵而至,让学生叫苦不迭,家长、老师无可奈何。
以前读到一则发人深思的报道:长春市一所中学某学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子,成绩优秀,刻苦勤奋。可是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父母亲友过高的期望,让他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成绩不断下降,父母的焦虑日益增加,甚至对他呵斥打骂,但终不见效,他反而日趋自闭,以致自暴自弃。在第二次高考落榜后,无法从沉重的压力和抑郁中解放出来的他,选择了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再也不用背这些沉重的包袱了,我会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感谢死神,让我得到解脱……”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类过重的学习压力或社会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例子。生命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当一个人被过分要求时,往往会走向极端。过分的期望会像一把锋利的小刀插在承受者的胸口,让人血流不止而走向衰亡。因此,要彻底减轻学生负担,就得全面、均衡地提高名校教学质量,还必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问题。设想,若全国每所大学都有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教师,我们还会如此辛苦地迎接高考吗?
轻轻松松便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才——我们每个学生都盼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