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已在这所学校生活了两年,虽然我还有一年时间生活其间,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为它写过一点什么。紧张的高中生活让我无暇用心去感受这一方土地给我的爱,心里有一丝莫名其妙的遗憾。到校园里再走走吧,我对自己说,再次认真领略校园的美景,顺便从记忆的长河中拾起我对这所学校爱的片段,把它们交织起来,作为对培育我的母校的深情回报。
漫步校园,我感慨万千。绿树成林,红花青草缀缀点点;高楼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我觉得用“花园”来比我们的学校,一点也不过分,但要我来雕琢这样奇美的学校于笔下,我自觉文采稚嫩,只能略采漫步校园的点滴感受献于读者,希望读者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视一贝而测大海”,从而感受我校的奇韵。
学校倚靠的松山是块宝地,有个吉祥的别名叫“麒麟山”,是全校师生都向往的快乐幽静之园。像我,当然也最喜欢上松山,因为那儿幽静美丽,走进去犹如踏入世外桃园一般。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烦恼、悲伤,都不会让我带进这里,融入自然是我在里面的感受。通幽曲径旁建起一座座别致的凉亭,静静地坐在亭中的石凳上,用心倾听自然微妙的声音,感受自然细微的气息,那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和全身心的放松,让人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而且,松山上不仅有奇异的自然美景,更是一个充满底蕴的文化长廊。一块块文人学者留下的诗文石碑排列成廊,碑文字迹笔法苍劲有力,狂草若蛟龙出海,不亚于当年张旭雄奇的草书;也有笔法工整细腻,柔情似水。诗文内容表现了他们对这所学校的深深热爱与眷恋;书法则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用手轻轻抚摸这些文字,品读碑文内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信步回到内操场,闭上眼,校园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中生长。
记得今年夏天的一天夜晚,狂风将操场边的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仰倒在路上,那样子就像一壮汉被病魔折倒一般,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可能学校方面一时还没决定怎样来处理它,它就那样一直横躺着。每一位经过它旁边的人不免发出一丝的轻叹与遗憾声,除了感叹风的狂大之外,更多的是对树的怜惜。而我每一次经过它的旁边时,心里都感到一丝酸楚,我总仔细地观察它的每一片树叶,从叶绿中来判断它是否还能成活,真希望学校方面能把它扶起来,支起它,让它重新好好生长。但两天后,学校里工人却把它砍去,搬走了,然后又把它生长的地方填平,铺上了街砖。最后那棵树被搬到何处,我也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学校的树木特别多,不在乎这棵树的有无吧?但是,每当我踩过那几块街砖上时,心里觉得空荡荡的,总想起这里曾有一棵树。
学校里树多了,花多了,落叶落花就有很多。学校每天都安排一个班的同学在校园打扫两次,每一次总能搬去几大箩筐的枝叶残花。偶尔,自己走过林间小道,弯腰顺手捡起一片落叶,看着枯槁的叶片,无意中想起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树叶当然不是“落红”,但树叶也有落叶归根、孕育生命的品格。有时候,我在想,能否把每一片树叶、每一瓣花、每一根草都留下,使学校更完美呢?想法是愚蠢可笑的,为了学校的干净整洁,落叶落花当然得搬走。想来,只能留遗憾在心底而已了。
迎着今年的秋风,我开始了我的高三生活,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要在学校的期盼下,走向高考考场,走向我的理想彼岸。忙碌的高三生活让我难以有时间再来认真感受学校温厚的爱。不过,我觉得我的日常生活已与学校融为一体,因为,它是我心灵的依托。我,离不开它。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没有能为我的学校流过泪,但随着我生活在这一方圣土上的日子的增加,对学校的爱会越深。
|